,欢迎来到
集团首页 >> 校园动态
宁夏银川一中与宁夏大学共上“行走的思政课” | 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研学活动实践

金秋送爽,黄河奔流。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时,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在宁夏银川市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火热展开。2025年9月20日上午,来自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大二、大三学生与银川一中的高一、高二学子携手走进黄河之滨的军事文化地标,以“致敬强军、明志强国、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为主题,开展了一场沉浸式、互动性、一体化的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研学实践。

此次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全民国防教育”的战略部署,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走深走实。通过“校地联动、学段衔接、知行合一”的创新模式,将思政课堂从校园延伸至社会,让红色基因、强军精神、家国情怀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

在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后,宁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林系主任与宁夏银川一中副校长分别发表讲话,希望大学生与中学生友好交流,共同参观,在行走中多看,多问,多思。聊强国强军之路,谈历史沧桑巨变。思政课不仅在课堂中,更在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上。

空天馆外,退役“歼10”战斗机流线型的机身令学生们赞叹不已,讲解员结合飞机的研制历程,介绍了“歼10”战斗机的性能特点,并谈到歼-10C的服役,标志着我国空军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历史性跨越。讲解员的话语瞬间点燃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

园区的另一侧,一艘退役的“银川号”常规动力潜艇静静停泊在人工水道中,成为学生们争相参观的“神秘之舱”。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们依次进入狭窄的舱门,开启了一场“潜入深海”的沉浸式探索。

学生们弯腰穿行在仅容一人通过的通道中,近距离观察声呐控制台、鱼雷发射舱、潜望镜操作位和官兵休息区。昏暗的灯光、复杂的仪表盘、紧凑的生活空间,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深海尖兵”在无声战场上的坚韧与奉献。

穿过坦克与高射炮的“阵地”,我国第一代自主研发的导弹驱逐舰——“银川舰”巍然屹立于黄河之畔,如一位沉默的卫士,诉说着人民海军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峥嵘岁月。作为本次研学的核心载体,这艘舷号107的功勋战舰,1976年服役,2012年光荣退役后回归命名城市银川,创造了人民海军退役舰艇安置史上的“四个第一”:第一艘退役后移交命名城市的战舰;第一艘安放于黄河岸边的“母亲河第一舰”;第一艘在西北建成海洋与国防教育基地的战舰;第一艘以拆解运输异地组装方式重建的战舰。

“银川舰”见证了我国国防科技自力更生的奋斗历程,也折射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强军之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蓝。

学生们驻足仰望,触摸舰体钢甲,登上甲板瞭望台,仿佛听见了昔日战风雷动的号角,感受到人民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铁血荣光。

宁夏大学与宁夏银川一中两校的思政教师展开了联合教研,并表示此次“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实践探索,打破了学段壁垒,实现了资源共融、情感共鸣、价值同频,为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育人体系提供了生动样本,今后愿意将联合教研常态化。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正是对这一战略号召的青春回应。宁夏银川一中愿与宁夏大学一道,打造更多“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思政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在感悟历史中坚定信仰,在砥砺奋进中勇担使命。


图文:田晓闻

责编:魏天

审核:陈虎堂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