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集团首页 >> 校园动态
联袂共研聚智慧 集思广益促深耕 | 宁夏银川一中与银川市第九中学语文组联合教研活动纪实

为深化对新教材、新课堂的探索,促进校际交流与优势互补,宁夏银川一中与银川市第九中学语文组在9月24日早上携手开展了联合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主要聚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唐诗教学,旨在通过同课异构、思维碰撞,探寻经典诗歌教学的有效路径,实现教学共研、资源共享、教师共进。

银川一中的马绍福老师和银川九中的张雪老师以独特的视角解锁经典,让《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的魅力穿越千年,带来两场深度与温度兼具的课堂盛宴。

张雪老师:以“视角”解失意,以“诗意”渡人生

张雪老师的课堂聚焦“失意人生的三重境界”,以细腻视角串联三首唐诗:借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带学生“仰视天姥”,寻李白梦中的精神狂欢;立足安史之乱背景,伴“万里悲秋”诗句让学生“俯视人间”,品杜甫忧国忧民的圣者仁心;通过“人物小传对读”活动,引导学生“平视知己”,悟白居易与琵琶女的真切共鸣。整堂课以情感为线,让学生在诗意中学会以精神境界超越现实困顿,尽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温度。

马绍福老师:以“诗体”探规律,以“探究”提能力

马绍福老师的教学设计紧扣“诗体形式与情感抒发的关系”展开:以跨媒介图片配诗导入,唤醒学生对唐诗的记忆;通过“唐诗分类表”,引导学生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为古体诗、《登高》为律诗的差异,提炼情感内核并拓展同类诗作;核心环节聚焦探究,解析古体诗的自由与李白狂放、律诗的严谨与杜甫沉郁的关联;课后以《渡荆门送别》延伸,打破“李白不写律诗”的认知。整堂课以逻辑为骨,在梳理与探究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彰显语文教学的学科深度。

评课阶段:以“评”促“教”,助力成长

在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分享后,听课教师们开展了评课教研活动。首先,银川九中张雪老师和银川一中马绍福老师分别就自己展示课的优点与不足作出了深刻剖析。随后,银川九中语文教研组长韩鹏、银川一中教务处主任韩玉红、语文教研组长毛晓彤、王娅婷分别肯定张雪老师以“三重视角”串联诗人失意情感、马绍福老师借“诗体分类”解析情感与形式关联的设计,认为二者分别凸显了唐诗教学的人文性与逻辑性。同时也提出建议:需避免固化学生思维,如张雪老师可减少“失意境界”的预设框架,尊重学生对诗意的个性化解读;马绍福老师可深化同类情感的诗体表达差异分析,且需关注理解性默写可能失却散文句式韵味的问题。整体评课聚焦“以学生为中心”,为平衡教学人文性与逻辑性、优化唐诗教学路径提供了方向。

这场评课不仅是对两堂课的复盘,更像是一次唐诗教学的“集体备课”——在观点交流中,老师们明晰了“人文性与逻辑性平衡”“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共生”的重要性,也为后续经典诗词教学积累了宝贵经验,让唐诗之美在更科学的教学设计中,真正滋养学生的心灵。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