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根本在于思维,学习之核心在于思考。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探索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宁夏银川一中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以胡卫平教授思维型教学理论为引领,构建“学思维、学探究、学创新”的课堂生态,推动教学从知识传授向思维培养的深层变革。
2025年3月至4月,我校举办“思维赋能·创新育人”课堂教学大赛,聚焦“情境创设—问题驱动—自主建构—迁移应用”的思维型教学模式,引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大赛以“真实情境促思考、高阶问题激思维、合作探究育素养”为核心,鼓励教师融合跨学科思维,优化“任务驱动+数字赋能”的课堂样态,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的深度思考中。
银川一中作为创新后备人才培育第一共同体牵头学校,始终践行“贯通培养、守正创新”的教育理念,此次大赛既是学校推进“思维型课堂”建设的阶段性检验,更是探索小初高一体化思维培养路径的重要实践。通过以赛促教、以研提质,进一步推动教师从“学科教学”向“思维教育”转型,让课堂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沃土,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语文组的比赛中,教师们围绕思维型课堂理念精心授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堂中,王静老师以独特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索,结合实例培养思辨能力,还让学生动手设计建筑;纪雨田老师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掌握阅读方法,增强文化传承意识。《扬州慢》的课堂里,孙甜甜老师用诗歌引入,通过解读、诵读、小组探讨等活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赵媛媛老师以多首诗歌导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理解诗词情感。

数学组高一两位老师以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 为课题展示。芮聆馨老师以真实问题导入,创设跨学科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实现 “学数学” 到 “用数学” 的升华;尹雪燕老师从理论推导入手,助力学生掌握应用定理技巧。高二两位老师聚焦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田进瑞老师以 “问题链” 贯穿课堂,结合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抽象概念本质;苏毅老师采用递进模式教学,利用生活化案例,注重核心素养培养。两堂课均体现思维型课堂理念,让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

英语组的薛文轩老师以春节为背景,围绕 “Time for a Change”,讲解春节习俗并组织讨论、模拟采访,锻炼学生口语与协作能力。孙紫涵老师同样以春节为切入点,明确学习目标,通过设计情景、小组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表达关于选择春节家庭聚会地点的观点,强调传承传统文化。毛聪老师的阅读课聚焦 “Growing Up”,以 18 岁成年为话题,通过阅读不同国家青少年经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还设计创意活动和作业,促进学生自我认知。陈芋安老师的听说课围绕生活起伏,通过听力练习、角色扮演等,提升学生捕捉信息和口语表达能力,作业设置分短期和长期,巩固语言运用能力。本次比赛以问题链驱动探究,是 “思维可视化” 教学理念的实践,助力学生成长。

物理组四位教师展现物理教学魅力与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物理核心素养。朱昫阳老师《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以生活实例切入,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向心力原理,培养观察与分析思维。杜宇晨老师《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围绕 “轻绳模型”“轻杆模型”,借演示实验、问题导学及变式练习,助学生掌握临界条件,提升模型建构与问题解决能力。梅杰老师《全反射》以光纤通信为背景,通过实验演示、动画模拟和动手实验,让学生探究临界角,体会物理学实用价值。戴蕾老师《光的折射》从 “筷子在水中弯曲” 现象引入,利用自制教具和多媒体,启发学生探究折射定律,培养科学思维与实验能力。

化学组的柳雅茹老师从叶绿素引入配合物主题,通过课本实验创设认知冲突,设置分组实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成知识闭环,注重实践与迁移应用,运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参与度。任静宜老师《化学反应与热能》以 “火锅发展史” 为情境主线,融合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用 “问题链” 驱动思维进阶,注重证据推理与科学探究,借助生活化情境破解抽象概念。舒凤玉老师采用项目式教学,以 “氮肥的合成与合理施用” 为项目,分解三大任务,复习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升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马玉霞老师《配合物》结合生活应用,以实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概念到结构、性质等层层递进,构建完整知识框架,符合认知规律,提升学生核心思维。

生物组马飞老师在《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中,创设科学史情境,设计结构化问题链,组织学生角色扮演还原实验,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立体化培养。马妍老师的《伴性遗传》以真实问题驱动,以科学史为脉络、建模推理为主线,通过数据引发认知冲突,开展小组讨论,结合家庭调查绘制遗传图谱,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建模能力。赛后组内积极评课,未来将开展 “思维教学案例工作坊”,转化大赛成果。

政治组四位教师在思维型课堂教学比赛中,以 “立德树人” 与 “思维赋能” 为核心,通过多样化教学策略深化学生对法治与政治制度的理解。司钰老师在《民法基本原则》中,以 “小林该不该要伍佰元酬谢金” 等生活化案例切入,结合 “原则匹配情境” 游戏,引导学生辨析诚信原则与公序良俗的关系,将法律知识转化为道德思考,强化 “法律即生活” 的理念。欧凯老师在《积极维护人身权利》中,以 “校园欺凌”“网络暴力” 等社会热点为线索,通过 “权利清单” 梳理生命权、肖像权等具体权利,结合《民法典》条文分析,激发学生维权意识,凸显思政课的实践导向。贺姗、田晓闻两位老师围绕《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开展同课异构。贺姗以宁夏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的履职案例为载体,通过 “如何避免人大代表‘代而不表’” 的小组探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田晓闻则结合 2025 年全国人大会议议程,组织 “人大代表接待日” 模拟活动,让学生基于调研提出建议,并融入两会热点议题(如 AI 论文检测工具开发),体现课程时效性。四位教师课堂设计均以问题链、情境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教学环节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强化法治意识与制度自信,展现了思政课 “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 的育人目标。

地理组段雪妮、折宝怡、杨菲菲三位青年教师围绕《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开展同课异构教学展示。段雪妮采用 “一镜到底” 模式,以银川金凤万达为案例,分三模块教学,展现问题导向理念;折宝怡运用分类探究法,通过递进式问题链、角色扮演等激活课堂思维;杨菲菲以蜜雪冰城为例,实施 “调研式学习”,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评课环节中,老师们肯定教学设计,提出建设性意见。

历史组青年教师顾丰、周占银、兰慧授课。顾丰老师围绕《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设计三个主题任务链条,带领学生了解古代疾病影响与中医药成就,结合社会热点涵养家国情怀。周占银和兰慧老师讲授《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周占银通过史料及地图分析知识点,落实概念辨析;兰慧以 “波托西” 为抓手,结合世界洋流图,体现学科融合,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之道,贵在启思;教学之要,重在赋能。此次思维型教学大赛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更是一次对教学理念的深度探索和实践。通过跨学科融合、问题链驱动、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策略,教师们成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实现了从“知识传输”到“思维培养”的转变。我们将以此次大赛为新的起点,持续深化以认知冲突为引擎,激活思维潜能;以元认知培养为支点,提升思维品质;以创新实践为载体,实现思维迁移。让教育回归思维本质,让学习真正发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和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注入新的动力。
图文/整理:各教研组/付小刚
审核:苏雪静
终审:张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