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集团首页 >> 校园动态
探索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新路径 | 宁夏银川一中生物与地理学科跨学科教研活动纪实

为深化跨学科教学研究,推动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交叉内容的教学实施,宁夏银川一中生物与地理教研组于2025年3月13日联合开展了以"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跨学科教研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学科对话厘清知识边界,构建教学协同机制,探索跨学科教学的创新路径。活动内容丰富,包含专题分享、案例研讨和教学设计展示三个环节,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

一、聚焦学科交叉,共话教学新策略

活动伊始,地理学科组长魏鹏老师首先为大家系统梳理了地理教学在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侧重点。他通过生动的案例,详细讲解了脆弱生态区的空间格局 , 分析了农牧交错带、干湿交错带、冷暖交错带等过渡区域的生态脆弱性。这些区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往往成为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地理学科强调因地制宜的治理原则 , 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治理方案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形和气候特点;而在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是主要问题,治理方案则需考虑农牧业的协调发展。魏老师以宁夏的草方格固沙技术为例,详细讲解了该技术的工程原理与生态效应。草方格固沙技术通过人工铺设草方格,有效固定沙丘,防止风沙侵蚀,同时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地理学科特别关注治理方案的时空适配性,强调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的治理策略应有所区别。 这周 独特 的 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地理生态系统。

接着,生物学科金晶老师则从生物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生物学更注重生态系统的微观机理和生物群落的自我修复能力。金老师以沙生植物为例,详细讲解了其根系特征对固沙的生物学基础。沙生植物的根系发达,能够深入沙层,有效固定沙土,防止沙丘移动。这一生物学特性为草方格固沙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金老师强调,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自组织能力。例如,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和重建机制,逐步恢复生态平衡。这一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韧性和自我修复能力。金老师还介绍了鱼鳞坑的水土保持机理和桑基鱼塘的物质循环模型。鱼鳞坑通过改变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桑基鱼塘则通过物质循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些生态工程原理为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教学资源。

二、深度对话,构建三维分析框架

在跨学科对话环节,两学科的教师们围绕土壤肥力这一专题展开了深度对话。地理教师们从土壤质地、矿物组成等理化性质出发,分析了土壤肥力的形成机制。土壤的物理结构(如颗粒大小、孔隙度)和化学组成(如矿物质含量、pH值)直接影响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而生物教师们则侧重从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机质分解转化过程等角度,解析了土壤肥力的生物学基础。特别是腐生菌在有机质分解中的作用,直接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和肥力维持。通过跨学科对话,两学科教师们形成了共识,构建了“物理结构-化学组成-生物过程”三维分析框架,全面理解土壤肥力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为后续的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教学实践创新,培育核心素养

在教学实践创新环节,金晶老师展示了生物选择性必修二"人与环境"大单元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跨学科教学的创新思路。该教学设计以"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引导学生逐步构建生态系统的认知框架。

1. 认知建构路径

金老师设计了从现象观察→科学解释→影响评估→价值判断的认知建构路径。学生首先通过观察生态现象,理解生态学原理,进而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正负效应,最终形成对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判断。

2. 核心素养培育

在核心素养培育方面,金老师特别强调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的培养。通过运用种群动态模型、物质循环模型等工具,学生能够科学分析生态问题;通过"生态足迹计算"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强化可持续发展观。

3. 跨学科衔接点

金老师还设计了地理-生物联合案例库,如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多维度分析。通过跨学科案例,学生能够从地理和生物的双重视角,全面理解生态工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教研成果丰硕,共筑生态教育未来

本次教研活动不仅深化了教师对跨学科教学的理解,还形成了多项具体的教研成果,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1. 学科知识对接清单

活动梳理了12个核心概念的对应关系,形成了生物与地理学科的知识对接清单。这一清单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跨学科整合提供了清晰的参考。

2. 跨学科学习项目

活动开发了"校园微生态修复方案设计"跨学科学习项目。学生将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和方案设计,综合运用地理和生物知识,解决校园生态问题。

3. 联合教研机制

活动确立了每月一次的"生态专题"协同备课机制。通过定期的跨学科教研,教师能够持续深化对生态教育的理解,推动跨学科教学的常态化发展。

本次教研活动通过多维度专业对话,不仅厘清了生物与地理学科的边界,更建构起生态教育的立体认知框架。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能够从多个视角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系统思维能力和综合问题解决能力。后续宁夏银川一中将继续推动跨学科教研的深入发展,探索更多创新教学模式,共同探索生态教育的无限可能,培养学生们的系统思维能力和综合问题解决能力。


图文:宁夏银川一中生物组、地理组

责编:苏雪静

审核:张德萍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