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全国思维型教学校际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我校校长张永宏受邀参会,并以《思维引领,贯通衔接》为题作主题报告,向全国教育界展示了宁夏银川一中及共同体学校在创新后备人才培养领域的探索成果。

聚焦国家战略,破解区域教育难题
张校长在报告中指出,面对国家"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宁夏教育工作者以"思维型教学"为核心突破口,着力破解西北地区创新教育存在的培养方式滞后、学段衔接断层、资源整合不足三大难题。通过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创新后备人才培育工作方案》的顶层设计,我校作为基础教育创新后备人才培育共同体牵头校,构建起"思维引领、课程贯通、教研协同、评价革新"的全链条育人体系。

"思维引领+贯通衔接"双轮驱动实践创新
张校长阐释了共同体以思维型教学理论为引擎,推动全域课堂深度转型。多校联动组建教学共同体,制定《第一共同体创新后备人才培育实施方案》,明确小初高梯度培养目标:小学播种好奇心,初中锤炼批判性思维,高中锻造研究创新能力。通过“理论筑基+专家引领+实践淬炼”三维赋能,教师群体实现从“知识传授”到“思维培育”的转型突破,物理学科“小初高同课异说”等创新实践,构建起“情境创设—深度探究—质疑创新”的思维训练链。


报告中,张校长重点阐释了在宁夏银川一中共同体的创新后备人才培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将思维型教学的六个基本要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有机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境问探合,思迁致用”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驱动思考---自主探究,建构知识--合作交流,共享思维--总结反思,提升认知--应用迁移,拓展能力六个环节突出“学思维”的课堂教学本质。
“境问探合,思迁致用”这一教学模式在宁夏银川一中共同体的课堂教学中逐步推广,共同体学校不断探索与实践,展现出各自的特色:银川第十五中学以国家课程与人工智能项目双轨并行,驱动计算思维与创造力融合;银川第十中学构建“线上学习—说课打磨—课堂实践”闭环教研,沉淀11个跨学科思维型课例;银川二十一小学创新“导学-互学-学习”智慧课堂,以五环节任务驱动实现自主学习;银川市实验小学借思维型教学理论积极落实和谐文化立校,创新教育育人的教育理念。银川景岳小学依托红色基因开发“三步六慧”实践课程,点燃学生创新表达火花;银川第十九小学独创“五环五问一理通”尚智课堂,形成区域教育转型的生动样本。

报告中,张校长重点阐述了共同体如何通过“课程—教研—平台”三维一体的模式,构建起创新后备人才全周期培养的生态系统。
课程贯通:纵向衔接认知梯度,横向整合学科资源
基于“养正课程”核心理念,构建“基础夯实类、实践创新类、兴趣拓展类、评价导向类、技术赋能类”五位一体课程体系。纵向衔接小初高认知规律,横向联合清华、北大等高校开设16门大学先修课,覆盖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前沿领域;依托北京理工大学机器人基地、东南大学数字医学基地等36个实践平台,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AI辅助农业”等28项跨学科课题。同步部署DeepSeek人工智能系统,实现学情智能分析及个性化学习推荐,计划2025年覆盖90%理科课堂,并建立“过程性档案+成果性展示”双轨评价体系,将实验报告、研学成果纳入学生成长档案。
教研贯通:三级协同打破学段壁垒,本土资源融入教学
搭建“校级联动-学科贯通-资源整合”三级教研平台,校级层面通过定期合作会议落实课程共享、师资流动等12项机制;学科层面开展“小初高同课异上”教研活动,例如生物学科围绕“生态系统”主题,小学通过模型制作建立基础概念,初中通过实验探究生态平衡,高中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可持续发展,形成梯度化教学设计。联合12所共同体学校开发《宁夏地域特色科技创新课程资源包》,聚焦葡萄酒酿造、黄河文化数字化保护、光伏新能源开发等本土课题,将实践场景转化为教学案例。
培养贯通:全周期追踪能力进阶,搭建多元实践平台
建立“兴趣-能力-平台”全周期培养路径:小学通过“科技体验日”“教授进校园”激发兴趣,初中依托机器人、天文观测等科技社团深化特长,高中通过竞赛集训、课题研究实现拔尖培养。配套《个人成长发展手册》动态记录学生从“问题提出”到“成果展示”的全流程能力发展,2025年计划生成2000份个性化报告。举办跨校科技节、机器人挑战赛等活动,形成“启蒙-协作-突破”的实践链条。


直面挑战擘画未来发展蓝图
在总结实践经验时,张校长坦言当前仍面临评价体系深化、选拔机制优化等现实挑战。面向2035教育强国目标,学校将实施"三年攻坚行动":推进师资提质工程培养50名思维型教学骨干,共建宁夏特色创新教育精品课程,构建创新素养动态评价模型,探索小初高贯通选拔机制。特别提出将联合高校开发"创新成长数字画像",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方案。
锚定方向培育时代新人
"创新人才培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张校长在结语中强调,学校将持续深化思维型教学改革,以教育共同体建设整合区域资源,着力构建"家国情怀筑基、创新能力塑魂、国际视野领航"的育人体系。
此次报告获得与会专家高度评价,认为宁夏经验为欠发达地区创新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未来,我校将通过"理论创新-实践突破-成果辐射"的良性循环,打造具有西北特色的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范式,为国家战略需求输送更多创新后备人才。